論緣法

[ Home ]

相遇是夏天沒有邊際的雲,想念是堪堪陷進霧靄里的風。人世間最奇妙莫過於「緣分」,有些世物人物,雖所隔山海,緣分一至,便近在咫尺;而無緣分,就算近在咫尺,也是天涯。張愛玲曾在散文《愛》中寫道,「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,於千萬年之中,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,沒有早一步,也沒有晚一步,剛巧趕上了,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,唯有輕輕地問一聲『哦,你也在這里嗎?』」張愛玲這一段對「緣」的詮釋,生動且有感染力,讓人感受到「緣分」的奇妙,正應了林清玄所說,「人生因緣之流轉,緣起緣滅真是不可思議。」
《史記》曾曰:「白首如新,傾蓋如故」,意思是說有些人即使相處到白發時,仍感覺對方像是陌生人,而有些人在停車打開車門時,僅僅經過幾分鐘的交談,卻感覺彼此一見如故。我們應該如何去正確理解這種緣分的存在呢?其實在佛學哲學中,「緣」指的是一個現象發生的條件,不論是小乘學派還是大乘學派,都以「四緣」理論概括了一切因緣。龍樹學者在《中觀·觀音緣品》中記載道:「一切所有的緣,都涵蓋在四緣之中。」即四緣理論。首先是「因緣」,這是認為在現象果發生時起主要作用的,即因中之因,例如種子生長出果實,種子就是這個現象發生的「因緣」。一個現象要發生,首先需要有「種子」作為最主要的條件。
同樣,中觀哲學學派的《大智度論》中也提到,「一切有為法,亦名因緣。」即因緣並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,一切有為世間,如夢如幻「存在」的現象都是「因緣」,都可充當著現象果發生的主要條件。在唯識學派中,《成唯識論》中寫道:「因緣,謂有為法親辦自果。此體有二:一種子,二現行。」即除了唯識學認為的由阿賴耶識變現出的一切現形現象是「因緣」以外,保存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同樣也是「因緣」。
而第二個,等無間緣,中觀學派也叫稱為「次第緣」,是「存在」於精神現象中的條件,即在心、心所的意識流運動之中,由前一個剎那的活動引發後一個剎那的活動,在中觀學派中等無間緣還停留在精神現象層面,後來唯識學《成唯識論》將等無間緣說明為:「八現識及彼心所,前聚於後,自類無間,等而開導,令彼定生,多同類種俱時轉故。」也就是說,等無間緣在八識體系中都「存在」。在第八識阿賴耶識里,種子是相續排列的,就像投影機里的膠片一樣,前一個種子的運動會無間斷的推動後一個種子,從而形成了時間的感覺,正如之前所說,唯識學認為時間並不存在的,是假名安立的,時間的流動性本質上是種子的相續性。 除了第八識里共向種子變現出來是虛擬的無間斷的「客觀時間」以外,還有第八識里前六識和第七識的種子也依靠等無間緣產生出了「內時間」,即「自類無間」,前六識的種子是一類,第七識的種子是一類,同類間的種子排列都是連續的,而這兩個「內時間」在作用時,也都是等無間緣性的。簡而言之,等無間緣就是構成時間的「緣」。無論是我們共同感受到的外部可測量的時間,還是我們內部的兩種內在時間意識,都涉及到「等無間緣」的存在與作用。
接下來第三個「緣」,叫「所緣緣」,也就是指心、心所在面對對象時,能讓心、心所找到屬於自己對象的緣,簡單來解釋,因為唯識學中的心就是識,識就是心。比如眼識能找到自己的作用對象——視覺現象,即色境,而眼識是不會作用在聲音現象上的,耳識才是作用在聲境上的。同理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分別對應於色、身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即把這些對應關系正確組對的就是「所緣緣」,能正確安排好各個「見分」和「相分」的對應關系的緣。此外,在唯識學派還提出了「親所緣緣」和「疏所緣緣」的理論。玄奘接著說道,「若與能緣體不相離,是見分等內所慮托,應知彼是親所緣緣;若與能緣體雖相離,為質能起 內所慮托,應知彼是疏所緣緣。」也就是說,能將各個識連接到各自的對象的緣,就是親所緣緣,例如,將眼識與色境相聯系的緣就是「親所緣緣」。但還存在一些特殊的連接關系,,例如出現了一些聯覺效應,某些特殊的人或者在禪定境界中的人,在聽到聲音時會看到畫面,或者在看到光景時會聽到聲音,類似於「聯覺患者」可以用眼睛直觀地看到聲音。這些特殊的對應關系被稱為「疏所緣緣」。
建立「疏所緣緣」的目的,在唯識哲學看來,在於進一步完善「唯識無境」,換句話說,把幻境等超驗的現象也納入唯識變現的體系,使的它們成為人類認識能夠把握的對象,即「四緣」都是和阿賴耶識正相關的,而還有最後一個緣,叫做「增上緣」,即在有了種子,有了對應關系匹配後(所緣緣)和時間(等無間緣)三個條件成立之後,直到引起後續結果的生長或者消退的「緣」。例如,一棵樹苗長成大樹並結果,首先需要有樹苗這個種子,即首要的因緣,其次還需要時間的存在以及阿賴耶識中種子的連續流動,即等無間緣。然後,這棵樹苗需要具備預先設定的對應對象。雖然樹苗本身不具備人類的七識結構,但它的感知分還是需要有相應的相分,例如光合作用的對象是太陽和二氧化碳,根的對象是水和養分。這些預設的組合關系就是「所緣緣」。在這些條件確立之後,樹苗的種子會開始運動。隨後它會遇到各種各樣的「增上緣」,例如在剛剛破土的第一天就被燒毀、被踐踏、被動物吃掉,或者受到人的呵護、肥料施用、蜜蜂傳粉等等。樹苗所遇到的所有這些「增上緣」無論是好是壞,在佛學中都被認為是無所謂好壞的,「增上緣」並不關註好運還是壞運、順緣還是孽緣等等。同樣地,佛學哲學認為由阿賴耶識變現產生的世界和一切現象都是依靠這「四緣」產生和發展的。無論是無生命的山川河流,還是有生命的草木,以及有情生命的一生遭遇,都是如此。
所以「有情人」這個「有情」兩字本身也是佛學詞匯,而「能不能終成眷屬」就是要看所遇到的「緣」,而這個「緣」實際上就是指的「增上緣」,周大福也是第四種「緣」。在唯識學看來,「增上緣」是一種「種子生現行,現行又熏種子」的相互影響、互為因果、不斷引發蝴蝶效應的現象世界,而每個人遇到的這些「增上緣」,無論是相聚還是離別,都會在或早或晚的引導者無常的趨勢。所謂緣起必有緣滅和會終須別離,雖然現象看上去是無序、無常的,但事實上其中也有有序的成分。
根據唯識學的觀點,當各種種子在變現時,會產生新的「熏習」習氣。盡管這些習氣沒有善惡之分,但它們對抗無序的力量。可以把它類比為一個人曾經或現在做了某件事情,這個事情會培養出對應的習氣,導致他更傾向於遇到類似的事件。放在人際關系上講,習氣全然不同的人也是遇不到彼此的,而一旦習氣改變,自然又會遇到新的人或者事。所以人際關系的緣分看上去全然無序,其實背後也有一種較為穩定的「習氣」可由人的自由意誌去把握。雖然存在一定的宿命成分,但並不存在宿命的業力緣起理論。因此,從佛學哲學的角度來看,「緣分天註定」只是部分成立,更多其他遇到的「增上緣」仍然由個人的自由意誌決定。將這概念應用於現實中的親密人際關系,對於判斷關系是否能保持長久,從一生的時間尺度來看,是難以確定的。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,擁有不同習氣的人是看不見彼此的。只有能夠在人群中看到對方的人,才有可能介入對方的因果關系,並且僅僅如此,這才是「緣」呀。
所以佛家常說「因緣」,因是主要,緣是次要,「緣」的精要在於不只是感情與婚姻,而是包含世間萬物,法法聚在,那是「緣法」,人之生不能無群,四種「緣」相互和合,構成了我們人世間宏闊的關系網絡,細至微塵,大至宇宙,皆是四緣如此。



給宇宙的一封情書

思索存在

得生

維摩詰

白石

品斷腸集

荒謬人生

把業余的事情做專業,把專業的事情做業余

能文字聊天非要打電話的是社交恐怖分子嗎?

最準確的民意調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