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獨的價值
[ Home ]希斯洛普的《島》中曾寫過一句話,「孤單並不意味著孤獨,即使你身處人群里,卻可能非常孤獨」,仿佛如今孤獨已成了常態。我們這一代人,或許是最孤獨的。多數人是獨生子女,成長中就缺少兄弟姐妹甚至父母的陪伴,長大後多數人又要面對高樓林立的都市討生活,能參與的線下社交活動也不多。長時間的獨處,讓很多人覺得每個人都是泛泛之交,甚至是毫不相幹的單獨個體。在社會可預見的未來中,個人的孤獨已成大事。
可孤獨是什麽呢?是痛苦麻木,是自我陶醉,還是個人的廣闊小宇宙?孤獨並不是完全負面的。你或許在深夜里黯然神傷,思考為什麽身邊沒有人理解自己,但內心的空虛並不來自他人,而是自我意識的不夠豐滿。沒人能輕易擊潰一個內心富足的人,也沒人能完全拯救一個空虛的靈魂。如紀伯倫所說,「孤獨,是憂愁的伴侶,也是精神活動的密友。若你早早就感到了孤獨,說明你早就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識。」
在社會心理學中,自我意識的建立分為生理自我、社會自我、心理自我,而心理自我在社會的大環境下,往往得不到重視。這也是為什麽我們盡管知道自己是誰,知道自己在人群中是什麽位置,卻在人群中顯得那麽空虛和孤獨。但孤獨實在是種主觀意識,且有人早已與孤獨和解,他們無非是意識到了一個事實,在個人的整個生命軌跡中,我們的確會遇到很多人,但最終孤獨才是常態,都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。所謂的孤獨並不是沒人說話,所謂的孤獨,是內心找不到認同和自我存在。在我看來,這或許就是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的矛盾。
通過自我探求,建立了真正的、牢固的自我認同,並接受了自己給自己的定位而不再被他人所左右,不再因無人陪伴而空虛,也不再因他人的眼光而煩悶。我認為有一點是極度重要的,認清自我內心的訴求。在這個社會中,我們被告知了許多規條,承載了許多期望。若你要將所有的期望都實現,你或許會是他人眼中的完人,但你的精神和肉體都難以承載。向自己提問,摒棄他人的眼光,在合理的情況下,你最想去實現的目標是什麽?可以是種愛好,也可以是你最想成為的人。若不再感到孤獨,無非是自我實現後的內心充實罷了,道理雖易懂,實行並不易。
歌德曾說,「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,然而,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湧現出來。」你或許也如我一樣感受過這種感覺,在深夜獨處的時候,你的小宇宙會突然開闊起來,你在回憶中,在環境里尋找一絲絲的線索來構建自我認知和生活的感悟,你將這些東西重整,並湊出你看待世界和建立自我思考邏輯的基礎框架。你或許知曉,這種思考對個人世界觀和創作手法的建立是極度重要的,而這通常就發生在你獨處的時間中。安靜下來,探索自我世界的過程中,同時也可以在獨處的時間里閱讀文藝著作,或親身去周遭走走看看,這是在他人的幹擾下很難實現的事情,這些沈澱下來的信息和思考是他人無法給予的,去感受孤獨,去感受孤獨帶給你的無邊思考,當你願意這樣做時,其實是感受不到孤獨帶來的空虛感的,反而世界異常的充實。但孤獨並不是不願與人交流,你只是在合適的時間為自己充了下電,回到群體中,你講述你背後所思考的,所感受的,分享給身邊的朋友,他們也共鳴到了那些個寂寥的夜晚里他們曾思考過的種種。
一個個孤獨的個體支撐起了一片網,你孤獨的情感和思緒迸發時,帶動與他人心理上連接的點共鳴與閃爍。這時候你才覺得喝酒吹牛式的社交毫無意義,黄金价格唯有此刻,才有人懂你。你終於意識到,人的本質是孤獨的,但孤獨並不是將你我推開,而是在各自的自我意識建立之後,通過共鳴來建立更深層的情感與心理連接。
享受孤獨的人也許就是這個世界的「守門人」,人們無需對他們憐憫,他們心中自成一方天地,那是旁人無法觸及的凈土,瑰麗而又驚世,飽含著生命力與自然地野性,對於他們而言,這方土地已經足夠熱鬧,無需塵世喧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