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子和面具
[ Home ]去圖書館走一圈,大部分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,甚至還能得到額外的驚喜。在工作的車上將薄薄的一本短篇小說集看完了,出乎意料的寓言故事和點到即止的情節讓人意猶未盡。
故事總是發生在文筆之外。作者也鼓勵大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。
其中唯獨有一篇像是一篇寓言故事,但是又不能得到醍醐灌頂之感。它沒有一句難懂的話語,但是卻讓人摸不著頭腦。
國王讓詩人為國家的戰爭寫一首頌歌,詩人完成後,國王賞賜他一面銀鏡,並命他再用一年的時間寫一首詩。一年後,詩人完成了一首更棒的詩,盡管其中的語法混亂。國王賞賜給他一面金面具,並命他再寫一首詩。
鏡子,面具分別有什麽含義呢?為什麽要重點說出這兩個物品?上網查找了別人的評論,他說作者借這個故事描寫寫作的三個階段。一開始自信滿滿,因為沒有多少自己的想法,因此像一面鏡子,只會反射別人的意見。之後開始加入自我的思考,但是又羞於展示全部,因此創作出的形象就像是一個面具。這個解釋看起來很合理,但是合理的解釋不一定是正確的。
像我們總是會看到的一個問題,“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。”從小我們就意識到無論怎麽說都是在理的,無法確定真相也無需這樣做。而今天偶然聽見了一個說法,說是先有雞,才會有雞蛋,否則“雞蛋”不會以“雞”的名字命名。這與兩個物體無關,純粹是語言上的技法。當一個問題有了一個令人感覺滿意的答案,人們就會開始停止思考。
所以有一些問題,我們不需要一個確切的答案,或者說需要一個可以不斷進步的答案。
吃飽飯後會四處散歩,最好是一首歌能到達的距離,再用一首歌的時間折返。近日不斷地做著自己覺得沒有十分把握的事情,不由得問自己,這樣做是否應當。其中最令人疑惑的是,作品中的完成度,是如何來界定的。
要用什麽樣的方法來詮釋自己作品的完成度,無論怎麽觀看,都覺得它是能再進步的。隔了幾天再來看,又會覺得更加幼稚,再過數月,我們總會找到它需要改進的地方。問題是,我們怎麽有膽量將一個“並非完成”的作品上交呢?
這其中的糾結像是奇怪的摸索,因此不斷地去參加新的競爭予我而言可能是一件好事,能讓我意識到時間壓迫下的完成,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完成,而為了達到某個時間點前的“完成”,只是其中的一個過程。